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孵化项目
上海大学科技园: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合作
2013年07月02日 15:15

上海13所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发、平台建设、师生创业、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把大学人才资源变成企业智力外援,培育了一大批拥有原创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如何为拥有密集智力资源的高校与急需智力外援的企业架起合作的桥梁?上海市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给出了答案。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上海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论坛”上,上海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级顾问姚福根介绍,上海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发、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把大学人才资源变成企业智力外援,培育了一大批拥有原创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在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也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加快产学研合作

“目前,园区超过50%的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院系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3个。此外,依托学校科技成果创办企业44家,园区企业为学校学科建设贡献资金6000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曹兆敏透露。

有效实现校企互动,制度是保障。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出台了《关于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与该校科研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合作办公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产学研模式:一是高校资源共享。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资源向园区企业开放,园区企业充分享受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教育、人才、信息等资源。二是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举办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单位与园区企业的座谈会、“创业导师进校园”活动、重点学院的走访调研等活动。三是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教师创新创业。园区多家企业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教师创立,包括上海亿庶信息有限公司、上海金慧软件有限公司、上海恒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先企业。四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特色专业,联合企业技术优势,共建信息安全攻防与评测实验室等。五是人才培养。组织园区企业参加上海交通大学春、秋季招聘会,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互惠共赢奏响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的“交响曲”。如今,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搭建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校园云平台”,打造了“中国WOS云计算互联云平台”云传媒,开展了行业研究、培训与教育以及项目申报等工作。

有效实现校企互动的不仅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一家。如今,上海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均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发、平台建设、师生创业、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把大学人才资源变成企业智力外援。

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形成了重产学研联盟建设,重高校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发挥,重产学研合作机构、团队与工作机制建设,重产学研合作机构作用(科促会、技交所、技术经纪人、研发平台、孵化器)发挥,重创新热点计划的推进,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等特色做法。

正如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晴所言,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正在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体系,提高产学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科研和服务支撑能力,实现新突破”。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得益于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多年探索的富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姚福根介绍,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官、产、学、研、金、介、贸”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理的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入孵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学科技园评价考核机制以及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和运行方面,上海市建立了有利于“官、产、学、研、金、介、贸”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把产业龙头企业、集团企业集聚起来,推进大学科技园发展。此外,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合理的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自身的投资基金。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对有问题的园区进行黄牌警告,对不合格的予以摘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了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

“大学科技园事业的蓬勃发展,打开了城堡的围墙,让高新资源进入社会。实践证明此举是成功的。但这只是我们走的第一步,要将大学资源与社会嫁接,还要按照创业者的需求设定服务内容,探索服务创新。”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主任谢吉华表示。

谢吉华介绍,2005年上海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在10多个大学设立分基金。这是给想创业学生的“第一桶金”,基金为每个项目提供5万-30万元,不求回报。在此引领下,各种资金进入大学科技园,各种新的创新服务模式相继诞生。2005年以后,上海市杨浦区开始做不同的尝试,在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直投公司,介于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之间,孵化器每年投资10家公司,此外,还与各类政府性担保机构和银行设立了各类创业资金,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大学科技园从成立伊始,就开始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探索用不同资本组合,形成新的创新服务机构。”谢吉华说,“市、区、校合建创业机构,创新事业需要创新体制相匹配,产学研是创新事业不变的主旋律。”

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姚福根认为,在多年的发展中,上海大学科技园探索出了园区、校区、社区的“三区联动”发展模式,结合优势学科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等。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培育模式,使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培育了一大批明星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区联动”发展战略即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联动与融合发展。公共社区是“形”,大学校区是“魂”,而科技园区则是经络,是介质。当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达到“形”、“神”、“魂”的统一,将可以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即“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与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实践。以上海同济大学科技园为例,同济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可容纳40个项目团队同时办公,自2009年年底同济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正式运营以来,已有103个创业项目入圃预孵化,45个项目正式成立公司。此外,上海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代设计企业加速器——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和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正在加速建设,将打造成为上海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如今,在同济大学周边集聚了近2000家知识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原生创新性集群,并走出了一条依托知识、人才、创造力和城市空间等内生要素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道路。

如今,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的理念推动着大学科技园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区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也正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丰富产学研合作与服务高科技企业的方式。

地址:北京东路59号(彭桥校区) 邮编:330029 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版权所有
网站开发开南昌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13 www.NIT.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管理员信箱:jszc@nit.edu.cn
技术支持:云端科技